“多喝水就能防秋燥”这种常见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杨涛看来炒股配资官方平台,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而中医所说的“津液”不仅是水,还包括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比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由气血运化生成的液态物质。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症状。
01 秋燥的根源:不只是缺水
白露时节北方空气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也就是中医说的“燥邪”侵袭。秋燥的本质是津液不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因湿度过低影响上呼吸道及口腔粘膜湿度而引起的干燥相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解释,肺喜润恶燥,且与皮肤、鼻子关联紧密。季节交替时湿度大幅下降,这种湿度的落差会导致人体出现肺系或皮肤的表层不适感。
展开剩余70%潮安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陈钿鑫进一步指出,秋燥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是由于外界自然气候干燥而引起;内燥则由于精血内伤,或汗、下太过,导致津液亏损所致。
02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喝温水
喝水是防秋燥的基础,但方法很重要。杨涛建议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
具体而言,“少量”指一次不超过200毫升;“多次”是间隔1-2小时,但不能盲目固定间隔,应考虑运动量、气候和疾病状态。温水则是指35-40℃的水,避免过冷或过热对肠胃的刺激。
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遵医嘱控制饮水量。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允还建议,早上起床后可以多喝一些蜂蜜水,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能防止因体内太燥引起的便秘。
03 饮食调理:滋阴润肺是关键
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在饮食方面,推荐使用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比如梨或白萝卜煮水,可少量加入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
梨生吃或煮成冰糖雪梨能缓解咽干喉痛;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也是润燥佳品,熬成汤羹或粥品可以从内滋养补充津液。陈钿鑫推荐秋梨藕节川贝饮:梨150克(去心)、藕节100克、正川贝6克煮水代茶饮,适用于内有燥热引起的咳嗽。
同时,要减少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会耗伤津液,加重干燥症状。陈钿鑫还指出,可以适当食用芝麻等仁类食物,因为仁类食物带有津液有润燥作用。
04 中医妙招:按摩穴位与调节生活
在中医调理方面,杨涛推荐按摩两个穴位以防秋燥:中府穴和照海穴,每天按揉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中府穴是肺经的重要腧穴,按揉可缓解咽干、咳嗽;照海穴则能润燥生津滋阴,治疗口干、咽干。
王乐则建议按摩迎香穴和合谷穴。用食指指腹按压鼻翼旁的迎香穴,轻揉3-5分钟至酸胀,能缓解鼻腔干燥;按手背上的合谷穴3-5分钟,可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减轻口干、鼻腔及咽喉干燥。
调整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防燥。有意识地练习深长缓慢的呼吸,可以濡养脏腑尤其是肺脏;干燥的室内可用清水或加湿器调节空气湿度。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
05 综合预防:从锻炼到作息
规律锻炼也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专家建议选择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湿润度较高的地方进行锻炼,能让人体及时吸收大自然的湿润空气。
运动项目应选择一些运动量不大、相对轻松和缓的,如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爬山、登高等。运动量以身上发热、稍微有汗为宜,避免出汗过多,因为中医认为“汗与血同源”,耗汗也是伤阴伤血。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样重要。坚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有利于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应对秋燥需多管齐下。除了科学饮水,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适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并可辅以穴位按摩等中医疗法。
随着季节转换炒股配资官方平台,只有全方位养护,才能有效抵御燥邪,保持身体健康。
发布于:河北省嘉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